一朝云尽见沧浪

一个楼诚的早期脑洞

评论整理了下重新写个推荐,看啊看啊你们一定要看!!

我原本是拒绝看死别和WG梗的,但是这篇真的……超级润物细无声的那种虐和温情,看到阿诚披着毛线外套坐在沙发上,看到明楼说我有一个孩子他非常好不要让我失去他,眼睛一下就湿了。虽然是脑洞但是细节好棒,人物、风物,他人的冷眼与热心,岁月的粗粝、凛冽与温柔。虽然说写成正文我可能需要勇气才能看下去,但是确实被戳到了嘤嘤。

而且通篇都有一种特别坚韧的感觉,是一根线拉了帘子,一个老头半屋书和两个正在拔节的孩子,是风霜无法摧折的坚韧,和无法湮灭的感情,明楼果然是我爱的明楼,这样带着阿诚好好地活了一辈子,心怀家国,还培养了个好孩子,让人又敬佩又感动。

我看过几篇楼诚养孩子的,孩子多是用来体现萌与温情,这个孩子却是一棵小树苗,怀着冷眼热心与真情,真的被培养成了个知进退重感情而且对国家有用的人,这才是明楼会养的孩子啊!!

再来一勺:

    早期的意思就是那时候电视剧还没完,同人文还少,我凭着一腔热血YY了一个狗血的黄昏故事。

    其实最初只是为了一句话,但后来不知不觉变成了自己也不愿意下手的一篇文了。

    反正也不会写出来了,当个脑洞把大纲列一下吧,不然也许我就忘了,曾经被自己感动的段子。

    当然如今看过许多好棒的文,写那个时期也好,写细节也好,都棒得不得了,于是我也就没当初那么想起来就胸口滚滚有热流了。


    故事开始于1948年底,上海解放之前。为此我还查了不少上海解放的资料……

    视角开始于阿香的孩子,阿香是苏州乡下的妹子,伪装者电视剧时期,她还是水灵灵的小姑娘,小白菜似的,而48年的冬天,她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阿香常年在明家做厨娘,孩子寄养在乡下,乡下人都是通过她一丝不乱的头发,挺直的腰干脆利落的举止侧面了解那个明家,包括她的孩子。直到48年,她回乡与家人争执一番,红着眼睛带着两个孩子(一个大孩子,一个婴儿)去了上海明家。

    他们先步行到县城,再坐船到的上海,河水腥臭,我的小主角晕呼呼头一次到了上海,见识的先不是十里洋场,而是水面漂浮的一堆一堆的细沫和死鱼,垃圾,他首先就不喜欢这个地方,这地方陌生,冷漠,面上光鲜亮丽,背里都是泪水。

    阿香带他们到了明公馆,进门便看到明长官坐在沙发上,明长官给小主角的第一印象就是大背头,沉着脸,给人许多压力,并且当着孩子的面,凶狠狠地说“阿香,你也是胆子大,你们竟然敢这样做。”


    其实就是阿诚告诉阿香,叫她把自己的孩子给明先生带着,等他老了,有人照顾。

    现在我打的时候,想到了一个大BUG,但我是不会提的,提了本脑洞现在就要完结了。

    之所以阿诚要给明先生找个孩子带带呢,是因为他要死了。

    阿诚先生,早年被虐待了许多年,底子并不好,青春期发育得很好,青年时也很能打能扛,但一到三十出头,壮年时期,当年的债就纷至沓来了。阿诚活不了多久了,他想,明台不知道战斗在哪里,也许会回来,也许再也不回来,而当他死后,明先生只有一个人,他不希望明先生一个人过日子。便同阿香说好了,阿香有三个孩子,把一个交给明先生,母子又时常能见面,等明先生老了,又有个人能照顾他。

    但他没问过明先生。

    “你有没有在乎我的感受?”

    阿诚当然在乎,但他没那么多时间在乎明先生的感受了,他更在意明先生的将来。

    而小主角也是不满的,他在乡下过着几乎没有母亲的童年,虽然在他们那儿,女人们都是去苏州上海杭州啊给有钱人家做帮工的,但他至少有着乡下亲切的家人与朋友,有着自由的生活,他既不愿意看到母亲与父亲奶奶争到红了眼睛,也不愿意自己与小妹被人当货物一样挑着买。


    这是一个非常拙劣的矛盾,我想要的只是最后一段,最后他在半夜里,饿着肚子,想去厨房摸点东西吃时,听到了明先生与阿诚先生的争吵,明楼的门缝下透着一线的光,他听到阿诚说我希望你能有个生活上的着力点——而明楼愤怒地回道:我怎么就不能生活了?!没了你我还活不了了?!我能活得很好!只要我愿意我明楼能活得比谁都好!

    阿诚咳嗽了几声,低声安抚了几句,又说,我只是希望你能有个孩子——

    我有!我有一个孩子!他非常好,我把他一手带大,教他读书,识字,明理。他成了很好的人……

    明先生将头埋入阿诚的膝间,他不能用更好的词语形容那个孩子,他只是颤抖着说:

    阿诚,我求求你,不要让我失去他。


    我只是想写这样一句话,只是想写夜凉如水,阿诚披着毛线外套坐在沙发上,明长官崩溃的脸埋在他的膝间。

    后来?后来这个孩子就明白了,那样的华屋大厦,气势不凡的人,也不过和他一样,是个乱世里一个愤怒而不由自己的人。他也不愿意离了家人,明长官也不乐意带着他,于是他们在明宅住了一周,又被送回了家。

    为了把文章写得详实些,我也查了上海49年冬天发生的事,阿诚和明长官又不是不上班——虽然阿诚已经半休在家,而全国解放在即,他们总还有许多任务要执行,也有潜伏计划要破译,有经济破坏要解决等等。生活上则有阿诚带这个孩子去看电影(我还查了46年到49年上映的电影……三毛流浪记都是48年10月拍的呢。),去百货公司,总之就是让他见识上海风情。

    后来这个孩子回家了,故事就结束了。(另一个孩子?小婴儿啦,一直阿香管着,需要时被逗弄一下,或者借其感怀一下,点缀一下气氛)

    到此为止,阿诚还活着,日子还过着,明宅虽然人已经只有几个,至少到了晚上,灯亮起来的时候,是一个家。



不想看文革戏的朋友可以跳过下面了:



    后来我还想了关于这个孩子的别的时代的故事,当时觉得……是解放后并不太好的事,阿诚又去世了,感觉实在不开心,但是脑内YY,又费不了什么力气,写才累人,现在大概也就几段搞定吧,:

    后来,就是饥荒,这是59-61年的故事,那时明长官已经是快五十的人了,年轻时用脑过度,头发有点灰白,但他还是很注意打理仪容,因为他向阿诚表示过会好好的活嘛

    这个小主角长到了十几岁,仍然是很倔的一个性格,乡下大饥荒,家家户户的想尽办法找东西吃,吃山吃水吃石吃土,小主角在某次刺激下(家里商量要扔了妹妹省点粮吵起来了),就拖着他的妹妹,当年一起抱去明家的那个,偷偷坐船去了上海。

    他可能就是想死在外面,给家里省点粮。他又想着,好歹也与明长官有着似养非养的一次预订,是借口也是希望。

    然后他到了上海,妹妹却弄丢了,急昏头的时候,明长官——当时已经是大学里的明教授了——托老熟人老关系什么的给他找到了。然后带他回了明宅,煮了小米粥给他吃。明家还是老样子,只是什么东西都好似旧了,蒙了一层灰似的,伸手去抚又是干净的。

    明长官,不,明教授就带着这两个孩子,过了一段时间。也就是些日常故事,以及那些曾经的上流社会人们后来的遭遇,比如这个富人区的人们虽然仍然住着豪宅,身份上却低人一等,因为是资本家了,比如曾经娇滴滴的小姐,现在也得把漂亮的裙子藏起来,穿着朴素地去教人弹钢琴,还得忍受时不时的讽刺与轻视,比如隔着几幢宅子的黄太太家,因为黄先生带着小老婆去了台湾,黄家母女四人经历了一次次的审查等等。

    然而对于小主角(我到现今都没给他起上名字呢)而言,日子就是明教授早上起来,头发仍然梳得整整齐齐的,还要对着镜子找一找白头发;就是明教授教他怎么用炉子热牛奶,面包要烤几分熟(对,他烤得很糟,明教授挑剔爱说教,少年仔不耐烦了就会一摔勺子说不干了!明教授摇摇头说你脾气怎么就这么坏呢,要是阿诚……,然后明教授就会很糟心地咬着那块焦掉的面包去上班,而下班的时候少年用满满一盘子烤好但已经冷了多时的面包作为让他想起阿诚的道歉);就是降温时要找一床被子找遍整个大宅寻而不得;就是在花园养鸡但是总见不到蛋的谜案;就是早上摸黑出门拿家里的东西换孩子的营养品时尽可能施展的手腕与能力(明教授还挺得意,说我明楼一身本身这点小困难BLABLA,他总有办法换得够多而且还能帮到上文提到的黄家母女);就是明教授门边挂着的画要如何防尘与偷偷弄到的牛奶要不要加糖的争执。

    我就是想在这种温情日常里,掺点阿诚先生时刻都在的玻璃渣而已。

    明教授说过,他会过得好的,叫阿诚放心。

    小主角所有的家人都死在那场饥荒里了,只有他和妹妹两个。他们有自己的姓与名,但他们和明教授生活在一起,互相扶持着,他们有着一点点的,共同的回忆。就是这样。

    

    然后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前期明宅被收回,小主角本来可以和妹妹回乡下要个户口的,但他们还是留在了上海——明宅住进了许多人,他们占了房间,在宅子里拉起线,挂晒衣服,移开了绿化,等等等等,关于这些我还没查什么资料,也没啥心情啦……明教授舍弃了许多东西,最后在这兄妹俩的帮助下留下了自己的房间——因为兄妹俩留在上海还能占一间房间。他所有的书都堆挤在床边上,书房与卧室间挂了个帘子,沙发拼成了一张简易的床,还有其它的简陋与困难,但他们三个人都克服了。

    当时这个小主角已经成为了年青人,在明教授长年的影响下,多少有点不凡气质,但本质仍然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光脚农村孩子,所以也有那啥,妹子心仪他。明教授还教他怎么样吸引女孩子,当然他们还是因为各自的价值观,要吵上一吵。明教授这个人,在主角的心中,总归是个舞台上的假人。他真诚的时候很少,当然也是有见过几回的,比如那次和阿诚的吵……

    扯回来,文革的时候明教授还是受到了牵连,六十多的人了,自保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红卫兵就冲进了他的房间,翻箱倒柜找通敌卖国的文件。明教授的藏书被扔在大厅里,又扫到了院子里,一把火烧了大半。当时明教授还能安慰两个孩子说还好大多数的书都捐给了学校,另外一部分也上缴在库房,好好的。

    但阿诚的《家园》被掀下来,先是砸开看底板有没有藏东西,后来跟着一起扔到了火堆里。


    明教授一直很直的腰,是那个时候开始弯的。

    他老得很快,而且被送到了乡下劳动改造。

    后来他们才知道,是一直暗中帮助的那户黄家母女,以为告密可以洗脱自己的嫌疑,结果还是没成,没日没夜的审问与批斗,最后母亲在深夜上吊,女儿一个因为丈夫的划清界线跳了湖,另一个也跳了楼。剩下最小的女儿,被看得更紧,每天除哭什么也说不出来。

    男主(咦?升级了?)最后帮了一把那个黄小妹,对不理解的亲妹妹说:明老头要是在这儿,也会支持我这么干的你信不信?妹妹无语。然后男主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上山下乡去啦。

    

    男主始终是个农民的孩子,但当他到了农村,才发现自己已经被明楼改造得,不那么像一个令自己骄傲的泥腿子了。但他表现得很好,在生活中渐渐地更进一步了解了明楼,遇到事的时候会想,哦,原来是这样啊,要是他遇上的话就不会……

    我说了他表现很好,他眼看着能保送大学去深造啦,结果队里要送他去学农业还是机械来着,他却报了个美术,所有人都不解,很多年以后他都从一个泥腿子青年变成泥腿子教授了,才对着很老的明楼说:我以为我能替你把那画补画出来的,但等我毕业了我才知道,TMD你根本看得不是画,我画得再好,也取代不了那一幅啊。

    老明教授冷笑一声:你才知道啊,学什么不好,去学画,与国与家,哪里有用?

    所以后来这青年又为这错误重读了一回大学,以及他妹夫如何因经济问题犯罪之类的事,我也没啥耐心去编。这一大段从饥荒到文革的故事,其实只是因为我想写两个点:

    明楼对明诚说:没你我也能活得好好的,我替你看着胜利,看着中国怎样好起来!

    以及虽然没有亲子关系,在漫长的相处中渐渐与明楼成为一家人,不惜拿前途去拼,想替明楼补好那幅《家园》的主角,是如何认识到楼诚之间更深的感情的。即使明诚已经去世了很久很久。


    脑洞END,谢谢大家。


评论(65)
热度(344)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隔山灯火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