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云尽见沧浪

一个视角

※“一战”伊始,梁士诒力主中国参战,最终虽然没能派出军队赴欧洲前线,但与协约国达成并实施了“以工代兵”策略。为英国、法国提供了14万名青年劳工,成千上万的劳工流血流汗,埋骨异乡,为中国争取战胜国地位做出了贡献。这些劳工多数来自北方农村。


※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熟读四书五经的晏阳初自耶鲁大学毕业后,受北美基督教青年会派遣,奔赴法国,为华工提供翻译、代写家信服务,开办华工识字班,办《华工周报》。在与一战华工的相处过程中,他认识到中国人并不笨,他们所缺乏的不是“救济”,而是“发扬”,他们不是不可教,而是无教,从此走上平民教育的道路。


※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开展各项庆祝和平活动。教育部组织发动60余所学校学生参与和平庆典游行。时隔一年,这些学生又参与了1919年五四运动的反帝学潮。


※1920年晏阳初回国,在基督教青年会和北洋政府的支持下发起全国识字运动,并到湖南长沙组织平民教育讨论会,将长沙分为52个单位,发动小学教师以游行、散发传单形式宣传平民教育,筹资组建平民学校。

 

※毛泽东曾经作为义务教员参与过平民教育运动。有学者认为,他的农村工作方针和思想,受到了平民教育运动的影响。

 

※1923年在长沙获得成功的晏阳初来到北京,在张伯苓、陶行知等社会名流的支持下组织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任总干事。平教会成立后先后在华北、华中、华东、华西、华南等地开展义务扫盲活动,在医疗卫生、科学技术等方面初步播撒了开启民智的种子。

  

※平民教育运动因为侵华战争被迫终止。

  

※华北农村成为沦陷区后方抗日根据地的中坚力量。

 
 
 

以上大多来自百度百科。

所有事实之间没有因果主次关系,要论述彼此之间的影响,需要大量的理论和数据支持。 

我并不是想证明什么,只是想说,你看,这里有多少种出身、多少种政治力量、多少不同的人、多少个不同的家庭、多少思想流派,他们交织并行,共同发展,尤以最底层最普通的人为主,自上而下或是自下而上,共同构筑了一个立体的,新旧交织,向着现代社会发展,但又始终充满犹豫和倒退的民国。

经常有人说,大时代的洪流之下,普通人的意见并不重要,他们也并不能选择自己的路。其实不是的,他们的确不能选择逃离,但很多人选择了向前走。正是他们曾经走过的路,可能卑微,可能没有太大的意义,但是千万人合在一起,最终才汇成历史的洪流。就像欧洲战场上第一次学习用白话读报的劳工,就像口罩老师说的那千千万万曾经的姐姐一样。

所以我为什么喜欢那些写各色人物的故事,不是要用他们的爱与牺牲来换取廉价的眼泪,而是他们才是实实在在生活在当时并且作为时代主流的人。他们或主动被被动,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没有在这条时间线上缺席,都是历史的主体。

而那些走在先进思想前列的知识分子、领袖人物,也始终无法脱离社会与民众的影响。还有我们津津乐道的民国风情,那些中西合璧的建筑、公园、商业,那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固然是精英人士倡导为先,却也是在普通大众之间,一点点带动开启民智的风气。

所以我写了北平的通俗图书馆和阅报栏,鲁迅先生倡立之初,确以民众为先,有多少人第一次听人念白话报纸知道天下大事,这些人后来构成了今天被很多人怀念和传承的,关心国计民生的北京平民京味文化。 

只是一点随想,一个视角。历史的时间点是先进思想、文化和重要历史事件构成的,但时间线是人组成的。

评论(15)
热度(207)
© 隔山灯火 | Powered by LOFTER